十七八米高的长晶炉,像塔一样矗立,从三楼参观通道的玻璃往下看,已经感觉震撼,但实际上这些炉子一直往下贯穿,穿过二楼、直通一楼,比眼见的还要庞大——这是中环领先(徐州)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产线上的一景,也是徐州先进制造业研发生产步伐飞快、坚实的一幕。彭祖文化的源远流长、楚汉相争的风云变幻,演绎了徐州地域历史的深厚底蕴,第一季度2016.2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5.8%的同比增速,刷新了徐州产业变革、发展的进度条。第一要津,两水汇通,连通三沟,四方都会,五省通衢——徐州有一张“运河名片”。大运河徐州段是中国大运河的“喉吻之地”,也是徐州经济发展的交通动脉。徐州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曾经为江苏省贡献80%以上的煤炭、60%以上的电力、40%以上的钢铁建材。作为京杭运河中段重要的中转枢纽,大运河徐州段承载了我国东部地区电煤、建材,以及长三角地区大宗物资中转集散的重要运输任务。二十世纪初叶,津浦铁路、陇海铁路相继开工建设,两大铁路在徐州交汇,徐州先后建有津浦铁路徐州站和陇海铁路徐州站,奠定了徐州现代交通枢纽地位。丰富的自然资源、便捷的交通网络,铸就了徐州的工业基础;工业城市徐州,也孕育出了“硬核”工程制造机械领域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徐工集团的前身是1943年成立的华兴铁工厂,新中国的第一台汽车起重机、第一台压路机都诞生于此。1963年,徐工成功研制出第一台5吨汽车起重机。“老五吨”质量和性能广受好评,在二十世纪80年代出口到亚洲、非洲和欧洲国家。时至今日,还能看到40岁“高龄”的徐工“老五吨”作业的身影。2022年,徐工制造的“全球第一吊”“全球最大矿车”“全球最大塔机”“全球第一钻”等一批大国重器相继问世,13类产品综合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核心零部件基本实现所有主机产品线日,全球工程机械行业资讯集团发布YellowTable榜单,徐工成为唯一连续三年跻身全球前三甲的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走进徐工集团,在公司最醒目的位置,立着一台XCA220型全地面起重机。2017年12月,习考察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时,就登上这全自主研发的XCA220型全地面轮式起重机驾驶室。习强调,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作为徐州本土成长起来的支柱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培育发展壮大,工程机械产业已经成长为徐州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力拔山兮气盖世”,在工程机械领域,以浩然之气、千钧之力承载设备运转任务的,是液压技术。液压系统以油液为工作介质,利用液压阀控制各执行元件,从而操纵工程机械主机工作。在徐工液压的产线上,各类液压件比起长臂展、大吨位、高集成的工程机械,这些零件显得精致小巧、造型规整,而细看,这些外表方正的零件,内部又有不对称的孔洞实现油路的导通,像是金属的乐高,兼有结构的“稳”、控制的“准”和使用的“活”。2011年,徐工开始进军高端液压阀领域,随着“高端液压阀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及产业化项目”的落地建成,徐工集团已经实现年产3万件高端液压阀,并逐步成为智能制造的行业标杆。2015年,由徐工液压主持制定的《液压和气动系统用冷拔或冷轧精密无缝钢管》国家标准正式对外发布,使中国进行“大吨位、长行程、薄壁轻量化”的油缸制造真正成为一种可能。据了解,从8吨到2600吨的全地面起重机,都配套了徐工液压自主研发的“大长薄壁”油缸。锚定“一号产业”,徐州获得了“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称号。除了工程机械产业,徐州正积极谋划构建“343”创新产业集群,组织成立10个工作专班,围绕“补链、延链、强链”,不断推动十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落地落实。2023年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加坚定建设产业强市,厚植放大实体经济优势。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现代服务业高地、数字化的经济高地。前身为徐州第三制药厂、成立于1999年的恩华药业,是国内唯一一家专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发和生产的制药企业,也是国家定点麻醉类和精神类药品生产基地。恩华药业在研新药项目达70多项。2022年,恩华药业实现了42.99亿元的营业收入,并投入4.54亿元进行研发。截至目前,恩华药业在CNS领域获得I类新药临床批件7项,在国内居首位。在国内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生产企业中,恩华药业是覆盖范围最广、品规最多、剂型最全企业。截至目前,恩华药业有8个产品纳入国家集采,而受到诸如成本上升、政策配套协调不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恩华药业中选产品销售量没再次出现大幅度的提高,未中选品种销量却迅速下滑。对此,恩华药业有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公司将加大创新药开发力度,加大中枢神经领域高技术壁垒产品研究开发,充分开拓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药研发,是恩华药业在接受采访中频频提及的关键词。据了解,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徐州正大力支持生物医药研发,制定下发《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依托恩华药业、万邦生化等领军企业,积极在神经、精神、麻醉等领域开发化学新药,鼓励支持药企推进重点产品的一致性评价工作。戏马台上,“秋风戏马”得意洋洋;九里山下,至今尚有“牧童拾得旧刀枪”。两汉历史在徐州这块土地上引吭高歌:“丰沛收,养九州”,这里曾是物华天宝、五谷丰登的沃土,这里也曾历经战火频仍、水患不断的沧桑。黄河五次大泛滥,均夺泗夺淮入海,致使徐州水系破坏。直到清咸丰五年,黄河改道经山东入海,不再流经徐州。黄河改道后,留给徐州的故道仍是一条灾河。自2012年以来,徐州连续多年集中对405万亩黄河故道区域实施综合开发,断流、破败、淤塞的河道,因“经脉”打通而再现生机。经济转型发展是徐州持续书写的鸿文,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只是其中的一页。徐州从“一城煤灰半城土”,采煤塌陷区生态破坏严重,到“一城青山半城湖”,改造后新添大小上百个湖泊,随处可见碧波万顷、湖水盈盈;从老工业基地到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从资源型城市到区域中心城市;徐州聚焦的是产业、城市、生态“三大转型”。2018年以来,徐州将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徐州又在“十四五”规划中将新材料和节能环保新增为重点发展的新兴起的产业。近期,中环领先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以增资扩股的方式收购鑫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完成股权交割及相关工商变更备案登记。随着半导体产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国内硅片国产替代获得广阔的增量空间。在未来半导体硅片不断向大尺寸轻掺方向发展的背景下,二者的战略重组,对提升半导体业务市场占有率、扩充我国半导体大硅片产能有所利好。过去一年,半导体进入下行周期,设备和核心零部件、材料等方面有一定技术积累的企业,仍在政策扶持和资本加持下实现了持续发展。据了解,中环领先是我国大陆地区顶级规模、技术最先进的半导体硅片企业之一,围绕双摩尔路线下的应用需求,持续在细分产品领域构筑差异化竞争力。本次并购整合,使其产品结构加快战略升级,整体12英寸产能规划提升至130万片/月。此外,依托总投资30亿美元的集成电路用大直径硅片项目,中环领先整合内蒙古、天津、江苏宜兴、江苏徐州四地优势资源,进行了全国化产业布局,规划最终实现的,除了前述12英寸硅片月产能130万片外,还有6英寸及以下硅片月产能110万片,以及8英寸硅片月产能110万片。徐州经开区以先进封测为突破口,以重点项目为引领,全面发力材料链、设备链、技术链、应用链和第三代半导体。在电子级多晶硅、电子束光刻机、碳化硅等多个领域填补国内空白,形成了第一代半导体全产业链集聚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快速崛起的强劲态势。徐州市委常委、徐州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张克表示,徐州市作为全省重要工业城市,始终致力提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中环领先(徐州)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的重组是徐州经开区招大引强、推动半导体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又一成果。“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徐州素有“五省通衢”之称,自古就得广纳博采、融汇百家之利。如今,“徐州制造”这艘巨轮如何行稳致远,如何向“徐州智造”转变,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数字化的经济给出了答案。6月5日,在徐工智改数转项目启动大会上,徐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东升表示,时代要求我们不仅要回答好数字化赋予的这道“必答题”,更要让其努力成为行业践行最好的“抢答题”。智改数转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是创新商业模式的有效抓手,是实现企业高水平发展的战略选择。汉云工业网络站点平台是徐工汉云自主打造的工业网络站点平台,连续4年获评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徐工汉云已服务通用设备制造、有色金属、建筑施工、工程机械、新能源等众多行业,为中国铁建、中交集团、中国电建、江铜集团、云内动力等世界500强和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保驾护航。来到徐工汉云展厅,工作人员点开墙面显示屏的大地图,许多光点便呈现在眼前。据介绍,每一个光点代表一台徐工生产的机械设备,展开以后,更有每台设备工作和故障的详情信息。在展厅另一侧,有一块茶饼,看上去与“云”“数字”相去甚远。据徐工汉云有关负责的人介绍,徐工汉云采用标识解析、AI和5G技术,为中国白茶城打造一套全生命周期溯源体系,赋予千年白茶一次数字化的新生。从数字化车间到智能产线,从大数据平台到硬核产品,在徐工集团突围市场的“通关密码”里,AI和实体经济深层次地融合,是必不可少的代码。今年3月5日,习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动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全力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加快发展数字化的经济。过去十年,徐州深入推动“智改数转”企业建库培育,为全市1608家企业精准实施免费诊断咨询服务。目前,全市开展数字化转型制造业企业超1000家,已完成转型公司制作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良品率提升45%以上。获批国家级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试点示范项目5个,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8家、智能车间70家。丰厚的文化积淀赋予了徐州敢拼敢闯的锐气,深厚的工业基础赋予了徐州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底气,徐州实现了从传统老工业基地到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示范城市的转变,走出了一条产业融合、绿色转型之路,智能化、数字化与制造业碰撞融合、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从稳中求进、循序渐进,到转型升级、开放合作,徐州正以“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情,阔步迈向新时代、迈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