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金秋,伴随着一个伟大国度的新生,新中国的质量建设史开启了辉煌篇章。一个甲子的轮回之后,当我们站在历史的这个节点,梳理共和国质量建设的伟大成就,这本身就是一种丰实的收获,一如这个金色的秋天。
一桩桩质量大事件刻上新中国的年轮,一串串闪光的脚印留在新长征的路途,一页页多彩的篇章载入中华民族不朽的史册。这棵枝繁叶茂的质量之树,是由亿万共和国儿女的心血共同浇灌;这条坎坷不平的质量之路,是由无数成功和失败一起铺就;这部厚重而辉煌的质量之书,是由无数经验与教训汇集熔铸。
以质量之眼打量新中国的建设史,在我们的面前,仿佛推开了一扇窗,五色斑斓的风景扑面而来。这幅瑰丽长卷铺展开去,就如窗外的秋水长天。从这扇质量之窗,我们足可透视历史的风云变幻。
60年间,新中国的形象几经演变,而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已步入新的纪元。质量,早已不单单是外在的修饰,而是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内在气质,标志着科学与文明的发达程度。
本刊编辑整理的质量大事记,也许未能勾画出新中国质量史的完整轮廓,在祖国母亲60华诞之际,我们试图从质量的角度解读新中国的发展轨迹。虽然很多年份只着寥寥数笔,但质量兴国的足音仍旧铿锵有力。站在新中国历史的这个节点,回顾与展望,梳理与探求,都被赋予了不同凡响的意义。
在这个金秋十月的回眸,不是怀旧,而是继承,不是告别,而是迎接。走过60年的质量风云路,新中国微笑着走向明天。像秋天一样潇洒,像秋天一样收获。
1949年10月,中央技术管理局内设标准化规格处,开展质量与标准化管理工作。
1949年,鞍钢产出新中国的第一炉铁水,有力支援了国家的重点工程建设,一跃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度量衡管理暂行条例(草案)》的颁布,为建立完善质检法律和法规体系打下了基础。
1952年7月,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定名为“解放型”,代号“JF”。这种机车到1960年停产时,共制造了455台。
1953年10月,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的诞生,结束了中国无缝钢管依靠进口的历史。
1954年,面对国际社会对中国啤酒的质疑之声,“青岛啤酒”立志提高品质,为“中国制造”正名。经过数万次试验分析之后,“青岛啤酒”终于研发出麦香浓郁、口味醇正、保质期长的产品,战胜“三马头”品牌,占领香港市场。
1956年,国产解放牌汽车的诞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历史新时期。
1957年,国家技术委员会内设立标准局。此后,标准局开始对全国的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1958年4月,中国第一辆国产轿车在一汽诞生,取名“东风”。东风轿车发动机仿制“奔驰-190”,底盘、车身参考“西姆卡-维迪娣”,车头则以一条象征着中国的金龙作为标志。
1958年,天津无线厂)试制小组参照苏联旗帜牌14英寸电子管电视机,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
1958年7月20日,新中国生产的第一台拖拉机诞生在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命名为“东方红”。从此,中国农机工业跨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1960年3月,在中央批转《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的批示中,对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工作做出了科学的总结,强调要实行民主管理,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这种管理制度即被称为“鞍钢宪法”。
制造万吨级重型设备是一个国家制造能力的标志。1961年,上海江南造船厂1.2万吨水压机的试制成功,不仅极大的提升了国家的装备能力,长了民族士气,而且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1961年9月16日,中央将庐山工作会议上通过的《国营工业公司工作条例(草案)》(简称“工业七十条”)发给各地各部门讨论和试行。“工业七十条”根据当时真实的情况,提出整顿国营工业公司、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些指导原则。
1962年,国务院发布中国第一个标准化管理法规《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办法》。
1963年4月,第一次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召开,编制了《1963〜1972年标准化发展规划》。同年9月,经国家科委批准成立国家科委标准化综合研究所。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枚爆炸成功。这一成果突破了核子理论、爆炸物理、电子测试、自动控制、精密工艺、总体设计以及核材料提取等所有的领域中无数技术难关。
继中国第一枚爆炸成功后,1967年6月17日,在中国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枚氢弹。这次试验是中国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69年9月26日,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东风4型”内燃机车在大连机车车辆厂诞生,结束了中国仿制机车的历史。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重173公斤,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绕地球一周需时114分钟,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至此,中国变成全球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78年,国务院成立国家计量总局和国家标准总局,标志着中国计量和标准工作逐步进入正常轨道。
1978年6月24日,原国家经贸委向全国发出了“关于开展‘质量月’活动的通知”。通知要求每年9月在全国开展质量月活动,宣传“质量第一”的思想,树立“生产优质品光荣、生产劣质品可耻”的风尚。
1980年3月,国家经贸委颁发了《工业公司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在工业公司贯彻落实“质量第一”的方计,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1983年11月21日,中国人民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第一台名为“银河-I”的亿次巨型计算机。它的诞生,填补了国内巨型计算机研制的空白,标志着中国进入世界巨型计算机研制的行列。
1984年,中国消费者协会成立,标志着中国政府已经把保护消费者权益问题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开创了消费者保护运动的新纪元。
1985年6月,《人民日报》报道揭露晋江假药案,几乎所有的晋江产品都受到牵连。全国许多百货商场纷纷表态拒绝接受晋江货,晋江经济面临严重威胁。此后,晋江市委、市政府将“质量立市”写入发展的策略。如今,晋江先后荣膺“世界夹克之都”、“中国鞋都”、“中国运动服装名镇”等称誉,成为全国闻名的品牌产品基地。
1985年4月,张瑞敏收到称海尔冰箱有质量上的问题的投诉信后,检查仓库发现,76台冰箱不合格,随即抡起大锤,把76台冰箱全都销毁。从此,海尔树立起“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质量理念,在中国质量发展史上树立了一个典范。
1985年9月6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并于1986年7月1日开始实施。
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工业产品责任条例》,规定卓越与和谐企业一定实行“三包”。
1987年8月8日,杭州市下城区工商局在武林广场,将5000余双劣质温州鞋付之一炬。随后,国内一些城市的商店先后贴出了“本店无温州货”的告示。1994年5月,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质量立市”万人动员大会。如今,温州慢慢的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名牌之都。温州从失信到诚信的过程给其他城市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反映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信用从无到有的过程。
1988年10月,国务院将国家标准局、国家计量局、国家经贸委质量局合并,组建国家技术监督局,并赋予行政执法职能,初步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标准化、计量、质量三位一体的质量行政管理体制。
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自1989年4月1日起施行。
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并对外颁布施行。
国务院把1991年确定为“质量、品种、效益年”,通过在全国广泛深入地开展这一活动,有力地提升了中国企业的经济素质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使企业逐步走上投入少、产出多、质量好、消耗低、效益高的发展道路。
1992年春节后,首都新闻单位倡议联合开展一次大型采访活动——中国质量万里行,报道一年来全国质量工作的进展,给中央决策提供参考。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很快作了批示。在中国质量万里行活动的基础上,1993年《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诞生。担任杂志名誉社长,艾丰担任总编辑。
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产品质量法》,并于当年9月1日施行。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以抽查为主,并形成制度。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自1994年1月1日实施。它的出台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
1995年10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并于颁布日开始实行。
1995年10月31日,新“三包”规定登场,规定要求销售者必须对商品的质量负责,而消费者则可获得更多更大的实惠。
1995年,中宣部、原国内贸易部决定在全国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教育引导企业员工严格遵守“诚信、公平、情义、服务”的商业道德准则。
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设计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其技术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跻身于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列。
1998年,国务院在机构改革中,将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国家动植物检疫局和国家卫生检疫局“三检合一”,组建成立了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1998年春节前夕,山西朔州市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用工业酒精兑制白酒的“毒酒案”,造成了数百人中毒,20余人死亡,1人双目失明的惨剧。“毒酒案”发生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酒类产品中全方面开展“QS”认证制度,酒类市场得到了全面改善。
1999年12月28日,经过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中国标准化研究中心成立。
2000年7月8日,《产品质量法(修正案)》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新法对产品质量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特别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
2000年2月国务院第一次会议批准启动“西气东输”工程。是中国目前距离最长、管径最大、投资最多、输气量最大、施工条件最复杂的天然气管道。这一项目的实施,对推动和加快新疆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001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与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简称质检总局)。质检总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执法事业翻开新的历史一页。
2001年8月29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认监委)正式成立。认监委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
2001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是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
“12365”热线月,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的投诉举报热线”在北京启动。该热线的启动使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密切,开辟了一个有力打击制假、售假、贩假行为信息渠道。
2002年4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简称CQC)成立。CQC的成立是中央关于改革中国质检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国家认监委统一管理认证认可工作的具体体现。
2001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对涉及人类健康和安全,动植物生命和健康的产品实行强制性认证制度。
2003年6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成立。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组建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为打破国外技术壁垒,构筑中国贸易技术措施体系的需要,是提高中国标准化工作水平的必要措施。
2003年2月19日,经国务院第六十八次常务会议通过《特定种类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该条例同年6月1日起施行。
2003年8月,国家质检总局真正开始启动食品安全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食品生产加工公司必须具有《食品生产许可证》方可生产,并加贴QS标志。
2003年11月,《认证认可条例》颁布。《认证认可条例》为中国认证认可工作的法制化进程,翻开了具备极其重大历史意义的一页。
2004年10月,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制定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开始实施。
2004年4月前,大量低营养的劣质婴儿奶粉流入阜阳农村销售点,造成当地189例婴儿患轻、中度营养不良,12例婴儿死亡的恶性事件。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发生后,国务院调查组于2004年4月22日晚赶赴安徽,会同安徽省政府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安徽阜阳等地劣质婴儿奶粉事件展开调查。
2004年9月,《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发布,标志着中国的质量管理发展进入新阶段,以追求“组织效率最大化和顾客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2004年,在中国江苏省北部的东海县,“科钻一井”静静矗立在地面上,其地下钻进深度已达到5000米,堪称“中国第一井”。创造了世界大陆科学钻探史上的5项第一,为国内外所瞩目。
2005年10月15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进行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的历史性突破,中国变成全球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为了保证重要工业产品的质量安全,贯彻国家产业政策,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协调发展,2005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并于同年9月1日实施。
2006年4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自同年11月1日起施行。
2007年9月25日,“神七”发射举世瞩目,中国人第一次在茫茫太空留下了足迹。中国从此变成全球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2008年,一场食品安全危机悄然来临,中国食品安全再一次面临世界的质疑,为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中国坚决查处了三鹿奶粉事件,同时向世界传达了中国政府维护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的决心和勇气。三鹿奶粉事件,推动了《食品安全法》的出台。
2008年8月,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开幕。奥运场馆建设凝聚了世界最顶级的科技质量成果,“鸟巢”的科技含量让世人为之惊叹,“水立方”创下了多项世界第一。奥运场馆的建设,完成了9项重要的自主创新课题研究,克服了钢结构、膜结构和内部环境等诸多世界级难题。“水立方”的建成,让中国拥有了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游泳馆。
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食品安全法确立的一系列法律制度,构筑成食品安全“新防线”。这部法律的颁布与实施,顺应了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对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加强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切实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